石河子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1+X”证书制度下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书证融通的探索与实践
建筑工程系 宋燕
2023年4月
背景及意义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其中明确指出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时在职业院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即“1+X”证书制度。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向社会提供专业优质的服务,“1+X”的书证融通不仅能够促使学校关注当地市场需求、产业需求及职业变化的需求,还能够引导更多的社会人员接受职业再教育,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从而更好的服务社会经济;“1+X”书证融通的实施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各职业院校检视自身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课程体系,加快校企合作,创新学生培养模式。
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书证融通的探索路径
石河子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工程管理专业进行书证融通的探索路径为:邀请当地各类建筑企业的专家及实地走访、调研的方式确定高职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就业的岗位,同时了解岗位的核心技能要求;筛选、提炼与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相关的“X”证书,分析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现有课程体系进行对比,分析1与“X”的结合点;确定以建筑工程识图、建筑信息模型两个“X”为主书证融通和衔接的课程体系;依据岗位要求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结合技能大赛的任务考核点,编写各课程的课程标准;同时加大力度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培养师资力量、创新考核方式,从而逐步实现“课程设置与岗位要求、教学标准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合,如图1所示。
图1 实现人才培养1与X相融合的路径框架图
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书证融通的实施过程
分析专业面向的岗位群,提炼核心技能、明确培养目标
面对产业的高速发展,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最为集中的问题是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课程和实践明显滞后于行业和企业的需求,原因一是校企合作的深度及持续性不强,职业院校没有及时掌握企业岗位及要求的动态变化;原因二是教师作为职业教育的主体,依赖于书本的表面知识,没有对新技术、新方法深入掌握,很多还停留在照本宣科的阶段,同时教师自身缺少实践经验和缺少对岗位工作过程及技能的掌握。
因此石河子工程技术学院在探索专业书证融通路径时,将立足区域发展、调查和分析建设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面向的核心岗位群作为首要任务,组织当地企业、行业、高校及兄弟院校的专家多方参与,深入调研,明确建设工程管理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
根据调研结果发现,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以男生居多,汉族学生居多,实习及就业以施工岗位为主;女生的就业岗位以资料及预算为主;但是各企业也表示,目前安全员、质量员缺口很大,尤其是安全员,企业希望能招聘到具有一定建筑安全知识的毕业生从事这个岗位。确定学生面向岗位群后,以岗位技能要求为逻辑主线进行分析,本着“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锻炼学生再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水平”为原则,依据岗位要求提炼核心技能(如图2所示),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图2 依据岗位结合执业技能等级证书提炼核心技能
研究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确定“X”与就业岗位技能的关系
学院聘请企业专家与校内骨干教师一起,根据岗位核心技能,对众多的“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进行筛序和排序,同时因学院已成为建筑工程识图、建筑信息模型“1+X”的试点院校,因此重点逐条研读建筑工程识图、建筑信息模型“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结合工程造价、建筑工程施工工艺实施与管理“1+X”职业技能要求,并与各岗位技能进行对比、分析,确定专业核心技能的课程。
以“1+X”书证融通为主线,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教学团队按照模块任务逐条分析建筑工程识图、建筑信息模型“1+X”证书的职业素养、知识、技能的要求,并与现有课程体系进行逐项对比,填写证书与核心融通课程的对照表
(如图3所示
),并分析、确定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中每个子任务融入的到的课程及相应融合方式,关于职业技能等级任务要求与课程融入的思路和方法如下:第一,对现有课程内容依据“1+X”职业技能等级要求进一步强化和提升;第二,在现有课程内容中新增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点;第三,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标准及效果应较好的为职业技能要求做支撑和铺垫。
在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课程融合的基础上,保证满足岗位核心能力的同时对接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相关的技能大赛要求,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如图4所示)。自2021年春
季开始逐步实施以“1+X”为主线,构建的专业课程体系以来,建筑工程系每学期均根据实践效果对下一届的教学计划表进行完善、调整,截止2022年上半年,已逐步形成企业专家认可、职业技能评价组织机构好评、教学效果较好、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升的专业课程体系,学生也已从刚开始只考取初级“1+X”证书过渡到高职学生考中级,中职学生考初级的阶段。
图3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核心融通课程对照表
图4 以书证融通为指导构建专业核心课程
确定课程标准,优化课程模式
在“1+X”书证融通的人才培养中,落脚点始终在具体的课程中,课程中融入的知识、技能点是书证融通的具体体现。因此在课程标准建立时,对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以培养岗位能力为核心,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同时在各个课程的教学模式上,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包含制定依据、课程定位及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标准、实施方案、教学环境与条件等,同时为了让任课老师便于识别书证融合的内容,在课程定位、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与标准中专门标注“融入某“1+X”内容”字样,并在实施方案部分提出教材选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建议。
同时以“BIM综合实训室”、“VR综合实训室”、“测绘实训室”、“建材实训室”、“建筑识图综合实训室”等多个虚拟仿真和实训教学平台为支撑,以智慧职教、建筑云课等线上学资源为手段,以各课程标准及任务为目标,教学团队成员依据自身所承担相应教学模块的方向针对性的制定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流程、选择考核方式,实现多元化教学模式。
专兼结合、协同发力,强化师资队伍保障
课程的教学离不开教师,书证融通的效果发挥到何种程度,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在教师的培养上,也要在书证融通的背景下进行培养,使教师适应“1+X”书证融通的教育模式,跟得上社会发展趋势、注重校企合作。
自2020年以来,学院每一学期均选派3-5名专业教师进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师资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目前学院建筑工程系具备建筑工程识图高级考评员资格的教师2名,中级考评员资格的5名;具备建筑信息模型中级考评员资格的6名,逐步形成一支专兼结合、老中青搭配,具有主观能动性且技能水平得到广泛认可的教学团队。
加大投入,优化配置,强化软硬件环境保障
在申报建筑工程识图和建筑信息模型1+X试点后,学院根据学院实训室现状、依据职业技能考试设备要求、参考企业核心技能的实训要求,加快推进实验实训室建设,2020年建设完成BIM综合实训室两间,投入资金近300万元;2021年投入150万元建设建筑VR综合实训室一间。
BIM综合实训室设有100个工位,100台23寸双屏显示器的高配置图形工作站,内配建筑CAD、建筑工程识图评价系统、建筑CAD考教评系统、BIM综合算量软件、BIM施工策划软件、智慧进度计划软件、模板脚手架设计软件等。
建筑VR综合实训室配有4.8*2.4米的大屏及VR实训套装,软件资源有虚拟现实设计平台、BIMVR、施工工艺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室内装饰构造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建筑材料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图纸识读虚拟仿真教学系统、钢结构建筑案例虚拟仿真教学系统、虚拟功法楼仿真教学系统。
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学习兴趣的培养搭建了平台,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更新提供了资源,对学生评价机制的有效建立提供了保障,对实施考教分离奠定了基础,对校企深度融合提供了机会。
证书考核与课程考核对接,创新考核评价方式
学院按照证书考核标准、内容、要求,对学生实施分层考核。一是在授课过程中,每完成一个教学模块进行一次考核,检验本模块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二是专项培训结束前,利用题库进行摸底考核,对标检查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水平,根据考核成绩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进行证书报考
级别
及校内考核分流;三是校内考核形式与证书考核形式对接。
通过三层推进考核评价方式改革,有效提高了学生参与证书试点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人才培养的引导作用,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书证融通的成效及创新
书证融通的成效
学院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取证成绩
石河子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自2021年组织学生报考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来,建筑工程系共组织171人
参加建筑工程识图1+X取证,通过率
为97.6
%
,
连续3次受到了建筑工程识图“1+X”评价组织机构的表彰,同时2022年8月建筑工程系宋燕老师受评价组织机构邀请做经验分享1次
;
组织80名学生
参加建筑信息模型1+X取证
,
过率为
83
%
,
2021年石河子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受到了建筑信息模型“1+X”评价组织机构的表彰,同时建筑工程系杨军老师也被评价组织机构评为“先进个人”
。
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国家职业教育的重大制度设计与创新,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的重点工作。同时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检验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试金石”,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指挥棒”,不仅能促进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还能促进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养成,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意义。
建筑工程系自进行书证融通工作以来,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就是学院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筑工程识图”赛项、“建筑CAD”赛项、“建筑信息模型”赛项的主力军,2021年、2022年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筑CAD”赛项均获国家级三等奖,2021年参加“建筑工程识图”赛项获自治区级二等奖;“建筑信息模型”赛项获自治区三等奖。
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自进行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书证融通工作以来,建筑工程识图“1+X”的教学团队表现尤为突出,他们以建筑工程识图1+X课程内容为载体,参加兵团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师教学能力大赛,2020年获得兵团一等奖,2021年获得兵团二等奖。
同时教学团队的教师近两年参与编写教材2部:杨军老师作为副主编参与编写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十四五”规划教材《建筑CAD实训(含赛题解剖)》;宋燕教师参与编写了土木水利专业“互联网+”数字化创新教材《混凝土结构平法识图》。
创新点
立足“核心素养+职业技能”,勇于进行书证融通探索
专业教学体系的形成立足于
本地区本行业亟需且关注的核心素养、
岗位技能要求、职业技能等级要求,逐步建立以国家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技能竞赛为载体、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重点关注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教学过程即培训过程,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始终,旨在培养德技并修且满足一线岗位需要的技能人才。
聚焦“知识学习+技能取证”,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书证融通效果的实现依托于高效的课堂教学,各教学团队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锻炼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以专业教学资源为平台,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为目标,实施多元化教学模式,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切实保障学生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
基于“教学平台+技能评价”,进行全方位考核激励
学院各课程于2021年开始建立课程考核题库,包括理论知识及技能考核,理论知识的考核内容统一上传至题库平台,技能考核需全面考察核心技能点,与“1+X”融合内容很高的课程考核模式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试方式同步,同时注重课前课后及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努力和表现的收集,并给予量化评价,激励学生自主、有效的学习。
存在问题及后续探索思路
存在问题
因目前学院仅为建筑工程识图和建筑信息模型“1+X”的考点院校,因此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课程融合时以这两个作为重点,其他与专业相关的如工程造价、建筑工程施工工艺实施与管理“1+X”只依据现有实训条件及师资力量融入部分考核点。这对于学生技能的全面培养和书证融通的效果势必存在影响。
校企合作的深度及广度还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比如教师走进企业,工程师走进学校:教师根据能够今后发展方向在企业对应岗位进行轮岗,不仅能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还能使教师对实际工作任务更清晰,有利于今后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下一步探索思路
教学改革是一项任务艰巨、不可中断和懈怠的重要任务,是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有利举措,因此石河子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积淀书证融通探索的经验及成果基础上,拟寻找合适的企业、高职院校一起探索土建类专业的岗课赛证融通的融通工作,目前建筑工程系正在与有关企业进行洽谈。